暴雨夜,五金店老板的“奇迹”
吴仕平几乎一整晚没合眼。
窗外,暴雨如注,雨水砸在铁皮棚顶上,噼啪作响,像是要把屋顶凿穿。
他躺在床上,翻来覆去,脑子里全是五金店被水淹的画面——过去8年,每逢暴雨,他的店铺总要遭殃,积水漫过门槛,泡坏货物,损失少则几千,多则上万。
“这次肯定又完了。”他叹了口气,心里已经盘算着第二天要花多少钱重新进货。
然而,第二天清晨,当他急匆匆赶到店铺时,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——店门口干干净净,一滴积水都没有。
“这……怎么可能?”他揉了揉眼睛,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。
“逢雨必涝”的噩梦
吴仕平的五金店开在安顺市火车站立交桥旁,这里地势低洼,排水不畅,是出了名的“内涝重灾区”。
每年汛期,只要雨势稍大,立交桥下就会变成一片“汪洋”,积水迅速向四周蔓延,周边的商铺无一幸免。
“以前门槛修到30公分高都没用,水照样灌进来。”吴仕平苦笑着回忆。
有一次,暴雨过后,店里的积水深达半米,货架底层的五金配件全泡了水,光是清理就花了两天时间。
隔壁的佬欧竹签烤肉店老板张女士更是深受其害。
2024年的一场暴雨,她的店里积水超过1米,冰箱、食材全被泡坏,损失惨重。
“那段时间,我连门都不敢开,就怕水又冲进来。”
一场暴雨,见证“海绵城市”的力量
6月25日晚,安顺市迎来今年以来最强降雨,全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。
按照以往的经验,火车站立交桥下的商铺肯定又要遭殃。
然而,这一次,奇迹发生了。
“雨下得特别大,但水退得也快。”张女士说,她原本已经做好了店铺被淹的准备,可直到凌晨4点收摊时,店门口竟然一点积水都没有。
这一切,得益于安顺市的海绵城市建设。
今年3月,紫云路与沪昆铁路(安顺站)华严铁路桥脚内涝点治理工程正式开工。
经过数十天的紧张施工,这个困扰商户多年的“老大难”问题终于在汛期前得到解决。
“以前这里一下雨就成‘河’,现在雨水直接渗下去,路面干干净净。”负责该工程的市政工作人员介绍,此次改造采用了透水铺装、雨水花园、地下蓄水池等多种“海绵”技术,让雨水能够快速下渗、储存和排放,彻底告别“内涝”。
从“城市之痛”到“硬核过关”
安顺市地处喀斯特地貌区,地下溶洞多,排水系统复杂,长期以来饱受内涝困扰。
2022年,安顺成功入选国家“十四五”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,城区内涝治理迎来转机。
根据规划,安顺市80%的建成区要达到10年一遇的内涝防治标准,彻底消除历史积水点。
为此,市政部门梳理出11个重点内涝区域,采取“一点一策”的方式逐个击破。
西水关曾是安顺最严重的积水点之一,多条道路在此交汇,暴雨时积水深度常常超过1米,连公交车都无法通行。
经过改造后,6月25日的这场暴雨成了它的“首场大考”。
“照往常的经验,这么大的雨,我们店肯定进水。”两可间顺缘门窗店的老板周先生说,但这次,雨水落地后迅速消失,路面几乎没有积水。
“悬着的心,终于放下了”
暴雨过后,吴仕平站在店门口,看着干净的地面,心里那块压了多年的石头终于落地。
“以前每年都要被淹两三次,现在总算不用提心吊胆了。”他笑着说,语气里透着久违的轻松。
这场暴雨,不仅是对安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次检验,更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。
如今,曾经的“内涝重灾区”已经成功“过关”,而吴仕平和周边商户们,也终于告别了“逢雨必涝”的噩梦。
股票配资怎么个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