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多数商户是营业到晚上十点。我们要发展深夜消费的市场,聚焦人气地标,培育营业到12点甚至凌晨两点的业态。”
在7月26日晚上举行的“精彩夜上海”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,上海商务委副主任刘敏在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的采访时表示,要进一步激发夜间经济活力,上海此次将聚焦现场发布的首批5 个“夜间经济人气地标”和 5 个“夜生活好去处”,推出一系列支持举措。
10条举措再升级
刘敏表示,在前期推出的夜间经济1.0支持举措基础上,升级推出支持夜间经济人气地标发展的10项举措。其中新增4项政策措施,优化提升6项政策措施。“夜生活好去处”也可根据需要和条件,申请部分运用。
其中第一项,即释放“外摆经济”活力。不仅要为市场主体设置“外摆位”提供便利,还要拓展优化“外摆位”开放区域,支持在重要促消费节庆期间推出临时“外摆位”,“原则上应摆尽摆”。同时建立“外摆位”经营活动常态化监管和动态评估机制,及时调整优化管理措施和区域范围,以服务市场为导向,采取灵活多样的创新措施,打造“外摆经济”风景线。
其次,要优化市集食品安全监管。支持市集举办单位按照食品展销会相关规定,依法开展除散装生食水产品、散装熟食卤味以外的食品销售和制售经营活动,并为市集举办单位提供食品展销会备案便利化通道。
第三,支持举办主题特色市集,包括支持市场主体引进国内非遗匠人、本土品牌等特色优质商户入驻市集。涉及食品经营的,由市集举办单位按照食品展销会相关规定,明确商户食品安全管理责任,营造可追溯的放心消费环境。
另外,此次升级举措还新增了丰富夜间街区演艺活动,优化夜间活动报批报备,打造夜间观赛“第二现场”,支持推出夜间定制旅游巴士线路等4项举措,并明确提升夜间景观照明品质,优化夜间停车保障,营造放心安心的夜间经济消费环境等。
首批地标、好去处和CEO们
作为夜间经济实力长期领跑全国的城市,上海近年来持续加码夜经济。
第一财经·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“2025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”显示,2024年上海的夜间活跃出行人次403万次,夜间灯光覆盖全市75%的面积,上映夜场电影26.49万场,夜间公交活跃范围1975平方公里,夜间经济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一。
根据复旦大学(上海)大数据实验室数据,今年6月以来,上海夜间消费总额880.09亿元,同比增长3.3%。
当天发布的首批“夜间经济人气地标”包括:以“石库门+漫步式夜生活”为特色,汇聚多国料理、艺术展览、主题酒吧与音乐节庆的新天地-太平湖区域;以“露台经济”为特色,路易号巨轮火爆出圈,打造“静安夜航”的吴江路-丰盛里区域;以“水岸多元业态”为特色,打造“艺术+空间+消费”滨水休闲集聚区的西岸梦中心区域;以“浦江夜景”为特色,联动浦东美术馆、东方明珠、海洋水族馆等购物旅游休闲场所的陆家嘴富都滨江-正大区域;以“东方美学”为特色,“传统与现代交融、商业与文化共生”的豫园区域。
首批“夜生活好去处”则包括:引入“餐饮+现场演出+摩天轮”复合业态,整体营业至凌晨2点的静安大悦城“夜食天台”;以全业态夜生活体验为核心,集国际风尚购物、环球特色美食、沉浸式文化娱乐、常态化人气活动于一体的普陀“环球不夜港”;以“夜间文化社交聚场”为核心,构建多维夜生活矩阵的杨浦“活力大学路”;打造沉浸式、场景化文化消费体验中心的闵行“首尔夜市”;以上生新所为核心,融合“文化体验+美食消费+夜间社交”的长宁“上生·夜未央”。
与此同时,上海还推出了首批“上海夜间经济人气地标首席执行官”及“上海夜生活好去处首席执行官”。
和以往不同,此次的CEO们任务明确,将主要协助推进落实五方面的工作,包括策划开展夜间促消费活动,加强商旅文体食联动;培育引进新业态新模式,创新夜间消费新场景,打造24小时夜上海消费新地标;弘扬海派餐饮文化,推广中华美食、环球美食,打造更具烟火气的国际美食之都;建立商户自治机制,优化各项服务措施,营造舒心贴心、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;加强政企沟通,搭建交流平台,主动为夜间经济发展建言献策。
股票配资怎么个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