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提太监,不少人脑子里冒出的可能是电视剧里尖嗓子、揣坏心思的形象。但老祖宗传下来的史书里,还真藏着几个不一样的太监 —— 他们没靠耍阴招上位,反倒凭着真本事在历史上凿下了自己的名字。今天说的这四位,一个改了全人类的书写方式,一个成了皇帝最铁的兄弟,一个带着船队闯遍了大半个地球,还有一个陪着末代君王走到了最后,愣是挣来了葬进皇陵的体面。
蔡伦:一张纸改了天下事东汉那会儿,读书人想写点东西可太费劲了。要么在竹简上刻字,一篇文章能堆成小山;要么用昂贵的丝绸写字,普通人家想都别想。时任尚方令的蔡伦看着这光景,心里直犯嘀咕:就没个又便宜又好用的写字材料?
这位出身普通的太监没闲着,整天扎在皇家工坊里琢磨。他盯着厨房里的烂树皮、织布剩下的麻头,甚至渔民扔的破渔网出神 —— 这些废料要是能派上用场呢?试过无数回,烧过多少锅浆糊,蔡伦总算摸出了门道:把这些废料煮烂了捣成浆,铺在竹篾上晾干,居然成了能写字的纸!
展开剩余77%这纸一出来可了不得了。以前抄本书得雇十几个壮汉扛竹简,现在一卷纸就能装下;以前只有达官贵人能读书,现在寻常百姓也能凑钱买纸写字。就这么个看似简单的发明,愣是让知识像长了翅膀似的飞遍天下。后来这手艺传到国外,欧洲人告别了笨重的羊皮卷,阿拉伯商人靠着这纸把学问传到更远的地方。蔡伦大概没料到,自己琢磨出的这点小聪明,竟成了推动人类文明的大事。
高力士:皇帝身边最靠谱的 "老兄弟"唐玄宗李隆基这辈子大风大浪经历得多,身边换过无数大臣,可到了晚年,最信得过的还是高力士。这太监能从一个岭南孤儿混成骠骑大将军,靠的不是溜须拍马,而是实打实的靠谱。
当年李隆基还没登基,韦皇后和太平公主要抢权,是高力士提着脑袋帮他策划兵变,一刀子斩断了祸根。等李隆基成了唐玄宗,高力士成了最贴心的 "管家"—— 朝臣递上来的奏折,他先过目挑出要紧的;皇帝犯懒不想上朝,他敢跪着进谏:"天下人还等着陛下呢!" 就连李白喝醉了让他脱靴,高力士虽心里窝火,也没真跟这狂士计较。
最让人动容的是安史之乱时,唐玄宗仓皇出逃,满朝文武跑得没影,唯有高力士寸步不离。后来李隆基被儿子软禁,身边人走的走、散的散,还是高力士端茶送水,陪着他回忆当年的开元盛世。这位太监死后,唐代宗感念他的忠诚,愣是把他葬在了唐玄宗的泰陵旁边。在讲究尊卑的古代,一个太监能跟皇帝做邻居,这份荣誉可不是随便能得的。
郑和:带着船队闯世界的 "航海王"明成祖朱棣心里有个大计划: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朝的厉害。派谁去最合适?他瞅准了身边那位身材魁梧、懂兵法又熟悉海外事务的太监郑和。
1405 年的夏天,刘家港码头锣鼓喧天,郑和站在 "宝船" 船头,身后是两百多艘巨轮,两万七千多号人。这船大到能站下几百人,船上装着瓷器、丝绸,还有专门的医生、翻译,活脱脱一个移动的 "海上城市"。接下来的二十八年间,郑和带着船队七下西洋,去过三十多个国家。
在印度古里,他跟当地国王签订贸易协定,丝绸换胡椒的生意做得热火朝天;在东非,当地人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船,把长颈鹿当 "瑞兽" 献给明朝皇帝;甚至有外国国王跟着船队来中国,一见到紫禁城就挪不动腿,非要老死在中原。郑和船队带去的不只是货物,还有中国的历法、医术,带回的玉米、番薯后来养活了无数中国人。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半个多世纪,这位太监已经带着船队把中华文明的种子撒向了大海。
王承恩:陪着皇帝走到最后的 "硬骨头"崇祯十七年三月,李自成的军队打进北京城,皇宫里乱成一锅粥。大臣们跑的跑、降的降,崇祯皇帝朱由检登上煤山,身边只剩下一个太监 —— 王承恩。
这位没什么名气的司礼监秉笔太监,既没蔡伦的发明,也没郑和的壮举,却做了件惊天动地的事。他看着崇祯解下腰带准备自缢,没有哭喊,没有逃跑,而是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。等皇帝咽了气,王承恩整了整自己的衣服,找了棵旁边的树,也跟着去了。
李自成的士兵找到这两具尸体时,都愣住了:一个亡国之君,一个卑微太监,竟有如此硬气的骨头。后来清朝的顺治皇帝听说了这事,心里直叹服:"这太监比那些大臣有骨气!" 特意下旨把王承恩葬在崇祯的思陵旁边,还立了块碑,写着 "贞臣为主,捐躯以从"。在整个明朝,太监能葬入皇陵的,独独王承恩一个。他用一条命告诉世人:忠诚从不论身份高低。
这四位太监,身份相同却各有活法。蔡伦用一张纸改变世界,高力士用一生诠释忠诚,郑和用船队连接四海,王承恩用死亡坚守气节。他们没被 "太监" 这个身份困住,反倒在各自的位置上活出了名堂。或许历史早就告诉我们:能名垂青史的,从来不是身份有多显赫,而是做过多少实在事。
发布于:山西省股票配资怎么个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